通過急性毒理試驗、三項遺傳毒性試驗和實驗動物90天喂養試驗,研究結果表明湖南食用檳榔干果無毒性。2011年7月,發表在《實用預防醫學》雜志上的《湖南地區食用檳榔流行病學研究》一文如是說。
作 者寫道,湖南檳榔是指將海南檳榔果經過深加工制成的檳榔片,不含檳榔子、煙草、蔞葉。而東南亞、南亞及我國臺灣、海南居民習慣咀嚼用蔞葉等包裹的加有石灰 或煙草的新鮮檳榔。盛傳的檳榔致癌報道,即源于對這些地域流行的檳榔樣本研究。而且,其研究在檢測并分析檳榔成分時,主要針對檳榔子和添加的煙草、檳榔 葉,而非檳榔殼。湖南檳榔為檳榔殼,與這些醫學研究的檳榔樣本大不相同,其食用安全自然不能一概而論。
作 者指出,湖南檳榔為深加工產品,檳榔堿含量低,有利于發揮檳榔堿的保健價值。檳榔堿是檳榔的主要保健和藥理活性成分,與其他藥用植物及中草藥中的生物堿相 似。適量檳榔堿對人體有益,能有效驅蟲、提神、增強記憶功能、促進消化、抗動脈粥樣硬化等。含量過高則刺激口腔黏膜纖維、損傷口腔。
目前,湖南檳榔企業在深加工過程中一般要經過洗籽(水溫100℃,浸泡時間不低于20 分鐘)、發籽(溫度60℃)、烤籽(溫度85℃,時間4~8小時)等程序。在這個過程中,檳榔中的檳榔堿、檳榔次堿會在水中溶解流失。所以,深加工后的湖南檳榔含堿量明顯降低,從檳榔鮮果約為0.5%的含堿量降至0.17%左右。湖南人檳榔咀嚼歷史悠久,口腔病變率卻處于全國平均水平,原因多在于此。誠然,檳榔為粗纖維,“過量嚼食,有害口腔健康”,這是常識。
有研 究指出,檳榔之所以成為眾多人的嚼物,是由于它的天然所致;它的纖維結構是嘴嚼的基本條件,而它所含的物質更是促進嘴嚼的原由。湖南省檳榔行業協會會長朱 利明告訴記者,隨著社會發展嚼檳榔的方式也在不斷改進,除了有以湖南為主嚼干果和以臺灣為主鮮果之分外,在添加嚼料方面也是五花八門,比如推出芝麻、桂 花、薄荷、奶油、干檳榔、濕檳榔等多口味品種,以符合各類人群的口味。
檳榔不是毒品,
適當咀嚼還有利健康
如果追溯人類咀嚼檳榔的歷史,湖南這個有著300多年咀嚼時間的省份顯然不容忽視。據《湘潭縣志·卷三十四》中記載:“相傳清乾隆四十四年 (1779),縣境大疫,居民犯臌脹病,縣令白璟要患者嚼藥用檳榔,臌脹消失。”人們由此認為嚼食檳榔可以避免瘟疫邪氣,逐漸養成習慣。
除了普通民俗,墨客騷人更是對檳榔也情有獨鐘,蘇東坡就曾寫過“紅潮登頰醉檳榔”的佳句,著名學者楊升庵在《滇南月節詞》中也這樣寫道:“檳榔串紅潮, 醉類櫻桃淀”。檳榔生丹津,吃后會增加心跳,面紅耳赤目眩,如醉酒一樣。因此民眾常以吃檳榔來御寒和消除緊張勞動后的疲勞。
在中樞方面,實驗結果發現,腦波的變化和反應動作的會加快速度,吃檳榔可提高警度,讓反應動作更靈敏。湖南省檳榔協會會長朱利明就表示,適當咀嚼檳榔有利健康,“有祛痰止咳、消食醒酒、寬胸止吐等功效,還能促進面部肌肉的運動。”
特別值得一提的是,2007年8月,《英國精神病學》雜志刊登報告稱,西太平洋上的帕勞和密克羅尼西亞群島上的人常嚼食檳榔,患精神分裂癥的人的癥狀比 不咀嚼檳榔病人輕。該文章進一步指出,檳榔果的乙醇提取物、己烷相、乙酸乙酯相等有抗抑郁作用,其中的二氯甲烷還能抑制大腦中單胺氧化酶、去甲腎上腺素及 血清素等物質的活性。適當嚼食檳榔,可以促進學習記憶并能夠改善老年性癡呆的癥狀。
文章標簽: 湖南檳榔 什么是檳榔 檳榔的質量檢測 檳榔水分測定儀
文章作者:冠亞水分儀集團
本文地址:http://www.maoganzuantou.com/news/157.html
版權所有 轉載時必須以連接形式注明作者和原始出處